栏目分类
毛泽东时代人口翻倍,为什么全社会“零失业”?_就业率_毛主席_人人
发布日期:2025-07-07 02:24    点击次数:92

毛泽东时代,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人口从约5亿增至9亿,人口翻倍了,反而人人有工作,实现了“零失业”。人人有饭吃,不担心失业饿肚子,于是,人心向着共产党,毛主席等人的威信也极高。

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是每一年比上一年增多,需要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毛主席等人如何做到全社会人人有工作,不失业呢?

这与毛泽东的治国思想有关。

毛主席对失业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根源于他对阶级压迫和社会公平的洞察。毛主席认为老百姓没有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制度和政治伦理的深刻危机,失业的危害性极大,因此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一、毛主席对失业问题的深刻认识

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毛主席认为:

1、失业是阶级剥削的集中体现。

展开剩余84%

他将旧中国的失业现象比喻为“三座冰山下溃烂的冻疮”,指出殖民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和官僚资本垄断,共同制造了老百姓的失业。

1952年他看到上海纺织厂73%的失业工人曾遭受“包身工”剥削的材料,在上面批注道:“机器轰鸣声中的白骨,比战场上的更刺眼”——深刻揭示出失业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劳动者被剥夺生存权的恶果。

2、失业威胁社会稳定与政权根基。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看到许多失业工人“跳楼、投河自杀、卖儿鬻女”的惨状,认识到失业激化社会矛盾,是“革命运动的伟大力量”。在蒋介石统治时期,对于民生问题不闻不问,一度上海24万失业工人爆发占据工厂、包围资本家的斗争。毛泽东曾说:“失业问题可能转化为政治危机。”

3、失业背离社会主义本质。

毛泽东早在1922年纪念五一就撰文说:劳动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工人就有种要求做工的权利。若是工人有力而社会无事可以买他的力。事实上工人不得不‘赋闲’时,社会就应该本着罪不在工人的理由而给与他们平常的工资。 ”他将劳动权视为基本人权,认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不劳而获”与“劳而不获”的对立,否则将丧失制度合法性。"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是毛泽东的革命理想之一。

为此,1954年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新中国《宪法》时,明确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正是在毛泽东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实现了世界各国少有的高就业率。

二、毛泽东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如何实现"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呢?为此,毛泽东和中共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解决这样问题。

1、制度重构,消灭剥削的经济基础。

这主要是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的《土地改革法》让四亿农民获得土地,创造千万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小单元,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几千年来的流民问题。

其次是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利用、限制、改造”方针,将许多濒临倒闭的众多私营企业,改造为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成功地挽救了这些企业,也保留了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老百姓的就业,成功避免了大失业。

2、计划经济下的全员就业机制

消灭剥削制度后,毛泽东对全国人的就业实行统包统配制度。其中,国有企业主要承担就业的保障职能,对所有工人实行终身雇佣制。同时,在城市组建一大批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吸收各界人士的就业。农民在农业劳作。通过这些措施,毛泽东等人在短短7年内将如此多的中国人口的失业率从23.6%降至于零,实现了零失业的奇迹。

但是,中国人口每一年以迅猛的速度增加,毛泽东等人大力发展经济,如1952年—197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39%,这为就业提供了持续的强大的支撑。

由于原来的国企、集体制企业不能满足新增人口就业的需要,毛泽东等人又实行城乡二元调配,如在城市发展重工业,建设新的大型企业、大型商场,如建设鞍钢、大庆油田、建设新的化工厂,等等,吸纳劳动力。在农村,通过人民公社实现集体劳动,再组织1700万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支援农业生产。

此外,毛泽东等人又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开发各类服务岗位,如开设便民菜市场、饮食店、旅社,连城市居民的理发,都有了集体所有制的理发店。这些岗位又吸纳了众多新增人口的就业。在农村,大力发展赤脚医生,扩大教育规模,拓展各类等社会服务,150万农村青年转化为医疗人员,增加乡村教师,既提升民生又创造新职业。

1978年,全国就业的情况是:第一产业就业占比70.5%,第二、三产业分别为17.3%和12.2%。

三、毛泽东重视就业的思想内核:劳动权优先的社会主义伦理

在全国人口从5亿增至9亿的背景下,毛主席成功解决了中国近10亿人的就业,创造了人口激增下的就业奇迹。毛泽东第一次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高失业困境,突破了资本主义失业规律。与同期西方国家4%-6%的"自然失业率"相比,毛泽东通过计划手段和公有制基本消除全社会的失业,体现出了他杰出的治国理政智慧。其核心经验在于:

① 将就业视为基本人权,优先于资本效率;

② 动态平衡人口与资源,通过制度创新化解压力;

③ 集体主义价值观激发劳动积极性。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书说:“这一模式为后来人提供了解决就业难的治理范式,为后人摆脱失业陷阱提供了方法。其当代启示在于:就业问题需超越市场逻辑,回归人的发展权这一根本命题。毛泽东的成功,正是全中国亿万人民追随他,凝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的根本原因。”该书与《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为近年来难得的关于主席的红色历史畅销书,为出版社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政治军事畅销书榜第九名(如图)。

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请到正规书店购买。

发布于:北京市

Powered by 天博app官方下载最新版安装包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